地勘一院院长汪洋介绍项目进展情况 郭海涛 摄
专家组观察岩矿心 郭海涛 摄
专家组在野外实地踏勘 郭海涛 摄
局老专家张宝武给技术人员详细分析地质现象 郭海涛 摄
本网讯(通讯员/谢春霞 汪洋 蒋海燕)7月20日至21日,省核工业地质局原总工程师张宝武、二九三大队原总工程师李同强在二九三大队长赵兵、副大队长兼总工程师赖中信、副大队长张振奋、副总工程师兼地质科科长黄宏坤、队办主任郭海涛的陪同下到下庄检查指导广东省铀矿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其中坪田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分析研究坪田地区的铀找矿成果,认为该地区有发展为中型以上规模铀矿床的远景。
坪田地区位于下庄矿田东部,铀矿化类型属于花岗岩外带型。前人在该地区已经施工钻孔43个,见工业矿孔21个。但由于控矿因素不清,所圈矿体不成规模,只有百余吨资源量。近年来,该地区的找矿工作依托于广东省铀矿风险勘查专项资金《广东省连平县坪田地区铀矿普查》项目,两年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前期工作主要部署在工作区南部的坪田盆地,但效果不理想,故于后期转移至坪田北部(花岗岩岩体内外接触带)。地勘一院通过仔细的地表工作,对前人资料反复研究,发现在花岗岩体与寒武系接触带内外存在一组近南北向、等间距、陡倾的挤压片理化带。根据花岗岩外带型铀矿化特征,认为坪田地区铀矿化可能受该组陡倾的挤压片理化带控制。依据推断,项目组设计了3个钻孔进行验证,现已完工2个钻孔,见8段工业铀矿化;发现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体与寒武系接触带上,含矿主岩为黑云母石英片岩,且局部见明显的挤压片理化,初步验证了上述推测。
为推动坪田地区的找矿工作,20日下午大队组织专家在下庄基地召开了技术分析会,地勘一院院长汪洋向专家汇报了下庄上半年度省铀矿风险勘查基金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坪田项目的最新成果与认识。会后,专家一行人冒雨前往坪田野外观察露头,接着返回下庄基地观察了完工钻孔的岩矿心。
21日上午,张宝武结合坪田地区已有成果、野外露头和岩矿心中观察到的现象,给下庄一线技术人员讲解了花岗岩外带型铀矿特征及其找矿方法;通过将坪田地区铀成矿特征与国内四种接触外带型铀矿类比,认为坪田地区最接近其中的碳硅板岩型铀矿化,其矿体可能受一组压扭性构造带控制,呈尖灭侧现形式产出。
经过两天的考察与讨论,专家组对坪田项目的找矿成果表示了肯定,并认为坪田地区的控矿因素和找矿线索逐渐明朗,其铀矿体受接触带内外一组等间距的、产状陡倾的挤压片理化带控制。依据前期成果和现有认识,该地区有望发展为中型以上规模铀矿床,且坪田地区新的认识对于突破下庄矿田新一轮找矿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一个课题,做好长期、持续探索的规划。
关于坪田地区的下步工作部署,专家组给予了指导。张宝武给出了四个方面的宝贵意见:一是加强野外地表工作,绘制一条典型的地层剖面,详细了解该区地表的岩石、构造情况,分析其与铀成矿的关系;二是通过岩矿鉴定及化学分析,弄清矿石中的矿物成分,尤其注意有无萤石和有机碳;三是对坪田地区所有完工钻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钻孔中揭露的岩性的分布规律,连出花岗岩岩枝的形态,并从颜色深浅、粒度粗细、有无片理化现象等归纳分析矿石的岩性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四是综合整理工作区物化探资料,重新对南北两个物探综合晕圈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类比已探索的南部晕圈中的铀资源量远景,预测北部晕圈的铀资源量。李同强对完工钻孔资料的综合整理进行了补充,建议利用所有完工钻孔的岩心物探编录资料建立空间物理伽玛场,直观反映坪田地区的伽玛值空间变化。赖中信认为坪田地区的找矿有远景但也有难度,建议项目组弄清穿插的花岗岩脉对矿体是否有影响,并注重构造应力场的分析;根据建立构造应力椭球体,分析构造主应力方向,以了解其对矿体的控制作用。
此次专家组对坪田地区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不仅肯定了广东省铀矿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的项目成果,更为下庄矿田的下一步找矿突破和“十三五”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