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铀地质找矿是我队地质主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队富民的必由之路。2009年,大队吹响了进军粤西南罗定盆地的号角。
2009年4月13日清晨,我队粤西南地质小组结束了天露山地区地质调查工作,一行6人驱车从天露山北面的西水管理区出发,冒着大雨直奔罗定盆地,中午时分抵达罗定市连州镇古榄村。此时,我们手中只有一张1:20万的区域地质图,面对陌生的环境,大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先到古榄村向村委人员和几位村民打听301矿点情况,但他们都表示不知道。正当我们准备离开,又遇到两位村民,说当年地质工作人员就住他们家,并告诉了我们301矿点的位置。由于暴雨天气,我们无法前往,只好先去连州。两位村民坐上我们的车,一路上,他们将所知道的301矿点的铀矿、铅锌矿以及古榄、连州金矿的情况都告诉了我们,还讲了一些关于民采金矿的传奇故事,让我们对罗定盆地找矿前景充满遐想。
从连州返回古榄时,天已放晴。我们沿着泥泞的小路,顶着初夏热辣的太阳,仔细寻找,终于在石山脚村背的采石场中找到了301矿点。采石场把原地貌挖得满目疮痍,地表露头完全被废渣覆盖,北面三十多米高的陡壁挡住了去路。我们在陡壁下找到一条近南北向构造带和两个异常点,由于刚下过大雨,地表松散的红砂岩盖层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为安全起见,我们决定转移到另一个矿点勘查。
在古榄西面的一条山沟里,我们找到一个外侧堆积着大量矿渣的民采金矿点。我们尝试进入几条坑道调查,但因洞内坍塌没有成功。在一个山塘旁,我们找到一条东西向矿化带,发现了一些矿化线索。据村民说,这里是连州地区最富的金矿点,曾流传着“日采斗金”的传说。因此行任务较重,我们匆忙结束了罗定之行,转移到信宜、高州调研、踏勘。
结束高州的调研后,我们搜集了大量罗定盆地的地质资料,对罗定盆地的成矿远景进行论证,着手准备罗定矿权的申报工作。由于野外的地质依据不够充分,我们增加了技术力量,再次进入罗定盆地进行深入的地质调查。
2009年5月16日,我们又来到301矿点,在采石场四周仔细寻找矿化线索。我用地质锤刨开废石渣,发现一块灰色的矿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我把矿石表面的泥土抹去,惊喜地发现竟是一块品位大于30%的铅锌矿石。“这里有几千珈玛!”此时老同志彭荣在不远处叫起来。我赶忙跑到他的跟前,用地质锤刨开表土。老彭再次测量,发现强度已大于一万珈玛。我继续往下挖,挖出了一块拳头大的沥青铀矿石。这个发现让我们我们欣喜若狂。紧接着,我们在村路旁、墙脚下也找到沥青铀矿石。由于村民不具备辐射知识,随意丢弃铀矿石,造成了一定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采石场北面的陡壁就象一个巨大的人工剥土,地质景观犹如一幅壮观的山水画,白垩纪红色砂岩盖层好像一道绚丽的彩霞。盖层下分布着一层底砾岩,砾岩下的石灰岩被溶蚀得千沟万壑,奇峰耸立,又被一组近南北向方解石脉切割;洁白的方解石犹如高山上的飞瀑一泻而下,又像镶嵌在陡壁上的水晶,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美丽壮观的地质景观让人陶醉,看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象,我们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把野外工作的辛劳忘得一干二净。
在围底镇新围村附近,我们发现一块滚石有珈玛异常,于是往山坡上追索,找到了一大片次火山岩的滚石异常。在山顶,珈玛仪不断发出“嘚嘚”的响声。“这里500珈玛!这里1000珈玛!”老彭的欢呼不断响起。
来到镇安,根据1:20万区域地质图的判断,目标就是南面一个几百米高的山头,此时天色有些阴沉,我们抓紧时间向目标挺进。才刚爬到半山腰,天上已乌云密布,大雨眼看就要下起来了。上下两难,大家选择继续攀登。山上稠密的茅草锋利如刀,让大家吃尽苦头。在山脊上我们又找到了一大片次火山岩孤石的铀异常。雨终于落下来了,我们冒雨追索,确定了异常的分布范围。雨越下越大,大家衣服全湿透了,雨水和汗水流到被茅草割开的伤口上,好像洒了盐一样,疼痛难忍。突然“啪”的一声,我踩中一个捕兽夹,幸好有鞋子保护没夹伤脚。大家小心翼翼,深一脚浅一脚往山下走去……
我们带着沉甸甸的矿石标本凯旋。经过这次踏勘取得了大量的野外地质依据,对罗定盆地的找矿前景更加充满信心。抛开路途的疲累,大家抓紧进行罗定矿权的申报工作。由于某些原因,探矿权申报迟迟没有批复,但大家没有放弃,又多次进入罗定盆地开展地质工作。
在地质局领导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罗定探矿权终于有了眉目。2011年7月,地勘院抽调一个普查组进入罗定。8月底,我们一完成天露山地区的铀矿普查任务,便立即与普查组会师罗定,跑路线,钻坑道,追构造,查异常,对十多个矿点的几十条民采坑道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十条多矿化带和一批异常点。
经过深入的地表地质工作,我们找到了到大量的矿化线索,结合前人的地质资料分析,我们把某金矿点作为首选靶区。为了确保“一击即中”,施工前我们再次来到现场,仔细核对矿化带的位置和产状,检查钻孔的定位。经过精心钻探施工,罗定项目组传来首孔见矿的捷报,令大家非常振奋。曾经在罗定盆地并肩作战的二九一大队总工程师张辉仁也来到现场,与我们分享胜利的喜悦。
回忆起在野外工作的这段峥嵘岁月,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是我们用三年心血和汗水浇灌的成果,所有为它付出过的人都将引以为荣。三年来,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勇往直前,因为,有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让我们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勇于胜利,这就是——下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