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诞生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握着地质锤,端着罗盘,拿着放大镜,穿梭于祖国的各个崇山峻岭,他们的艰苦努力奠定了我们的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历史的掌声与敬意。他们,就是我们最可亲可敬的地质人!
众所周知,一部《年轻的一代》和一首《勘探队员之歌》曾沸腾了新中国成千上万有志儿女的热血,唱响了几代地质工作者的豪迈。咱们地质队员遍布祖国山川大漠的足迹,印证了他们的拼搏,奋斗和奉献;咱们地质儿女在新中国六十多年历史长卷中的足迹,汇成了“三光荣”精神的不朽实践。
六十多年过去了,广大地质工作者把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创造,甚至他们的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通过观看《难忘的下庄岁月》等历史文献片,看到前辈们当年战斗的风采,在深山密林,在找矿一线,他们一身的泥水、通身的油汗味,然而在那疲惫不堪的面庞中,展现出来的却是谈笑风生,阳光健康,快乐潇洒!这时,我就像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人,他们是大山里的勇士,他们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他们是深海里的蛟龙。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没有丰裕的物质享受,也没有多彩的业余生活,但他们却有丰富而充足的精神财富,他们有执着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朴实的情怀、粗糙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那一份份的勘查报告和一批批找矿成果,记载着他们的贡献和自豪……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地质人!他们用勤劳和汗水,用智慧和技能传承着我们地质行业的优良传统,弘扬着凝聚我们地质人优秀文化精髓的“三光荣”精神!当下,在我们队伍中也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到,触动我心灵的故事:现任大队总工程师赖中信前年带我们上山跑地表的时候,不幸被野猪夹夹伤了腿仍坚持完成了踏勘任务,然后才在同事们的搀扶下,强忍疼痛回到基地的那一幕,至今仍让我感动和敬佩;我们的物探技术员陈允森同志,在信宜北界做高密度电法的时候,被大黄蜂蛰得满脸肿胀,带着疼痛回来后,大家差一点认不出来。后来,在当地的医院打了整整两天的点滴才恢复过来;还有五、六十年代投身地质事业的前辈们,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革命加拼命,有的患上了职业病,有的劳累过度英年早逝,,这种以祖国利益为重,忘我工作,甘愿牺牲的精神,让我为之感动。
当我们坐在自己温馨的家中看着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我们在柔软舒适的床上进入梦乡的时候;在野外找矿和施工一线的同志有的正忙碌的整理资料,有的在风雨交加中进行野外踏勘,有的在轰鸣的机台上用心操作。我不禁感叹,如果没有当年老前辈的拼搏奉献,如果没有后来者的坚守开拓,如果没有我们年轻一代的青春接力,我们神圣的地质事业就不可能繁荣,就不会有我们二九三大队的集体荣耀!
如今,改革开放的浪潮澎湃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地勘单位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属地化管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一系列新的形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面对新的挑战,地质工作者懂得:这同样是一次创业,是一次更伟大、更艰难、更需要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精神的创业。
朋友们,地质人精神的践行,最终要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落实在一言一行中。他们传递的是温暖,是力量,是通过忠诚,投入和自我牺牲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
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拼搏追求,无私奉献,这就是地质人,我们要做最美地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