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远的英雄
——学刘晓生精神
苏承建
“才自精明志自高,半世飘零空啸傲,老天不遂人以愿,才华方显带恨夭。”这正是刘晓生同志的真实写照。
岁月是那么的无情,把他定格在43这么短暂的数字上,他连向世间告别的时间都还来不及就匆匆别去,让人扼腕叹息。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看似这么简单反复的工作学习态度他却一直坚持着。他那孜孜不倦、求学若渴的精神头是那样令人钦佩。他平日里以书为友的求学欲望,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清贫廉洁的自我修养更是令人心生敬意。虽然他没有像大学教授那样授教课程,但他培养的那支优秀的技术人才队伍推动着单位地质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二十三年的地质生涯和奋斗历程,无论是对党旗的承诺,还是对核事业的贡献都充分展示了他热爱事业、追求事业、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怀。
地质男儿天不怕,万水千山脚下踏。看似很豪迈的气概却蕴含着多少代地质人的辛酸历程。于他,把生活中的磨难当作是馈赠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他总是这样教育新分配来的地质技术人员,“做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我们这些远离繁华都市的地质人”。这话犹如一剂强行针,深深地注射进年轻一代人的心脏。让我们更加坚信做人应有的心态,作为一个合格地质人应有的标准。我们要以我们是地质人而骄傲,我们以我们身边有这么位功勋而自豪。
“若我们不幸牺牲了,我们的头也要朝着长江矿田方向!”在地质岗位上我第一次听到那么震撼人心的话,与那时相比,现在的地质行业相对没那么艰苦,很难体会到他当时那种歇斯底里、痛彻心扉的无奈,也许当时他心里一直在淌血,但却坚持拖着疲惫的身心继续前行,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甘于清贫的他无时无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诱惑面前展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不阿谀奉承、淡泊名利的他如青竹般伫立在那方净土之上。然而,可能就是这样日夜忙于工作的他,对家庭他永远都有抹不去的愧疚感。原计划飞往海南过个团圆年,以补偿那么多年对家庭的愧疚,上天却和他开了那么一个玩笑,把对妻子女儿的承诺一同带走了。他的离去让家人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是地调院的巨大损失,更是广东省核工业事业的一大损失。他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虽然他走了,却让年轻一代人的心不再感到迷茫,他就像那海上远方的一座灯塔。
烟花虽然短暂,但绽放时的光芒却是那样的绚烂。
刘晓生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力量永存我们心中,我们会一如既往的继承他对地质事业的忠魂之心,开辟一条属于现代的地质之路。
二九三之梦
孙俊杰
马丁路德金曾说:“我有一个梦想,它深深扎根在美国之梦中。”此时此刻,我也想豪情壮志的说,我有一个梦想,它深深扎根在“二九三之梦”中,扎根在伟大的“中国之梦”中。
最近刘晓生同志先进事迹像春风一样吹进了核工业地质局每个职工的心中,通过对他“为事业勤奋学习、甘为人梯,为事业以苦为荣、顽强拼搏;为事业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事业克己奉公、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等先进事迹的学习,反思个人的工作,感触颇深。他为我们展现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为了地质事业奋不顾身、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正是由于对梦想的执着,才会有拼搏的动力。我们每一个二九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二九三之梦”。二九三大队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地勘单位,它有着光辉的历史,对祖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作为一名二九三的职工,我深感幸运,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二九三人为了二九三大队、为了祖国核地质事业不懈的奋斗、无悔的付出,让我深深感动。作为新一代二九三人,为了“二九三之梦”,我将不怕吃苦受累、勇敢拼搏。
那到底“二九三之梦”是什么呢?经过一番思量,我觉得,首先,“二九三之梦”就是继续为国家核地质事业作贡献。毕竟二九三当初建立就是为了为祖国寻找急需的铀资源。其次,“二九三之梦”为二九三的“发展梦”、二九三人的“幸福梦”。二九三是一个大家庭,二九三人之间就像亲人一样,正是由于每个人的梦想才筑成了“二九三之梦”。
近年来,随着地质行业的复苏,二九三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每个二九三人紧紧围绕大队确立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地质,依托专业,多角经营,注重积累,突出主业,开发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速发展期,走向长期稳定成熟期,并逐步开展产业扩张,努力开创大队科学快速发展新局面”这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经过每一个二九三人团结拼搏和不懈努力,实现了二九三的经济科学快速发展。这是每一个二九三人的骄傲,当然,更是一种责任。
近期,通过对大队提出的“八要八不要”行为准则的学习,更让我明白,作为一名二九三人的责任,在工作、在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既然选择了地质行业,就应该有刘晓生同志那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作为新一代二九三人,更应该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发扬二九三精神。在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要勤思考,勇创新。敢于打破前人的固有思维,寻求新的发展,为二九三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最大的努力。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二九三这个大家庭是由每一个二九三人组成的,每一个二九三人在自己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团结互助,像家人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构建一个和谐的二九三,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二九三之梦”——发展、和谐、幸福、富裕。
我有一个梦想,它深深扎根于“二九三之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展翅翱翔,共筑“二九三之梦”!
为着一份信仰
林树群
谁都知道,您爬过的山很险很险,那雪域高原上的一串串脚印,是您奋斗的足迹;您走过的路很长很长,那仁化矿田北部的一个个钻孔,是您奔波的见证。二十三个春秋,您扎根铀矿地勘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群众成为一名优秀党员,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您还在赶写地质报告……
看着介绍省核工业地质局优秀共产党员刘晓生同志生平事迹的文件,虽然素未谋面,我几乎能想象到那样的一个场景:孤寂的深山老林中,我们地质人背着行囊,扛着沉重的测量仪器,接受着狂风暴雨的洗礼!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凭着心中的一份信仰,爬山涉水,餐风宿露,为祖国寻找丰富的宝藏。
一个能用自己宝贵生命来诠释对地质无限热爱之情的人,带给我们无限感动的同时,他身上传递的正能量对我们更是一种榜样和力量。刘晓生说过“凡是能到的地方,我一定要走到!”“做人一定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尤其是我们这些远离繁华都市的地质人”“若不幸牺牲了,我们的头也要朝着长江矿田的方向”……这些话语,是多么的平实且又贴近地质工作。在刘晓生同志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信仰:为事业勤奋学习、甘为人梯,为事业以苦为荣、顽强拼搏,为事业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事业克己奉公、刚正不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化为实际行动,融入到挚爱的铀矿地质事业。
扪心自问,作为二九三地质队伍的一份子,走在老前辈们开辟的光明大道上,我们又该如何延续地质人的情缘呢?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地勘行业不再是年轻人义无反顾的选择。曾经,我也和其它同龄人一样,渴望着快速的获取财富和成功,都市的很多的诱惑企图左右我的人生方向。这一年来,却从来都没有打算换一条路走。我心里清楚,这是源自于一个简单而又坚定的信仰。
忘不了,在资源极其短缺的六十年代,大队的前辈们如何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寻找矿点,创下“三个全国第一”的记录,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忘不了,从“希望矿床”到“下庄铀矿田”,一代地质人远离妻子儿女的陪伴,长期奋战在野外第一线,在平凡中默默耕耘和奉献。那是一种责任心,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二九三精神的体现。
如今,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广东省地质勘查“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地质工作已经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时代给了我们无限的舞台,赋予我们光荣的使命。在二九三大队这个宽阔的舞台上,我怀着一份信仰,与所有地质人并肩前行。坚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继续燃烧飞扬的青春、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无悔的青春
蒋瑜
还记得刚踏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和很多的年轻朋友一样,渴望人生价值的实现,期盼事业取得成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限的期待,我进入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3大队工作。春华秋实,寒来暑往,转眼间,我从事地质工作已近四年。回首这四年身后留下的足迹,虽然有数不清的酸甜苦辣,但选择地质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我无怨无悔。四年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使我对地质工作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苦以磨志,勤以修身,忙以立业,劳以成才,正可谓有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
今天,我站在这里,面对诸位同仁,想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为293的生产发展做些什么?我们能够为地质事业做些什么?也许你会说,我?一个普通的人,工作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我能做些什么?那些大方向、大决策都是领导的事儿,与我又有什么关系。话虽然可以这样讲,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最普通的价值,那么无数个平凡就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成了非常。
我很庆幸我的身边有那么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领导,师傅和同事,是你们一直用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影响着我,让我从进入293的那一刻起就深深的体会到单位文化的魅力,让我看到了人生价值新的诠释。我不想讲空泛的理论,也没有过高的奢望。我的价值观其实很简单:诚心诚意,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如果我的努力可以得到领导们的一声肯定,如果我的付出能得到同事们的一声赞许,这些都足以让我乐之不疲。这就是我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动力所在。
或许不会有很多人了解我们293,不了解293的每一位不辞辛劳的同事,他们是如此的默默无闻,又是如此的平凡。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生产任务,他们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和周末,从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看到的是一种责任,感动的却是一种付出。是我们的单位文化造就了这些爱岗敬业的同事,是这些爱岗敬业的同事影响着我们这些新人。我庆幸选择了293,我更加庆幸来到了工勘院,是你们给了我无数的机会,是你们让我从不辞劳苦的工作中体会到了幸福的喜悦。
2013年1月3日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刘晓生同志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不幸逝世,年仅43岁。他虽英年早逝,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追思刘晓生同志献身核地质事业的光辉历程,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宝贵的生命,生动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是我们地质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尤其是核地质系统广大中青年技术人员学习的榜样。
青春是美丽的,但相同的青春却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你可以因虚度懊恼,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成年。
朋友们,既然选择了地质,这里就是实现我们人生意义的地方;既然选择了工勘院,这里就是我们创造人生价值的地方。既然把地质工作作为我们的终身事业,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就象鱼儿爱大海,就像蜜蜂爱鲜花,让我们学习大队提出的“八要八不要”行为准则,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二九三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