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职工文苑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九三大队工勘院的创新之路
来源:二九三大队|作者:陈强|浏览次数:|发布:2018-09-28 08:52: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数次强调“创新”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繁荣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改革。”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需要有新的思路,而速度、改革创新、把握机遇、创造新价值,是企业得以发展、生存必须具备的条件。核工业广州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工勘院”)是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的一个专业甲级勘察院,五年来的变化彰显了广核人在改革开放的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在面临企业转型升级时不畏高难、敢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广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树立忧患意识、立足自身现实

2015年初,工勘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地分析了单位的现状,梳理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1、即将到来的“零基预算”;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势在必行;3、专业技术能力不足、人才断层严重;4、市场业务线不够稳定;5、“等靠要”思想泛滥。院领导班子深刻感受到,传统的工程项目只能够维持单位的现状,市场激烈竞争下的微薄勘察利润难以有大的突破,工作思路必须要有所调整,院长周攀峰同志多次在开会中在企业改革转型期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特别像我们这种有着历史印记的企业,正面临着脱胎换骨投入新天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活在历史的光环下,在发展中要有开放性的工作思路,要有不断的创新,甚至具有超前性的经营管理,立足自身谋发展,在发展中查找自身的不足,然后不断地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业界。

二、把握提升机会、寻找合作伙伴

2016年2月份,周攀峰同志在开拓市场中偶然接触到了“高新企业研发平台”这个信息,认为这是工勘院提高层次的机会,院领导多次前往花都区科信局、广州市科创委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的单位进行了解学习,整体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工勘院作为传统的生产企业,需要寻求一个好的科研单位或者高校来作为合作伙伴,才能进行研发平台的建设,通过多方努力和沟通,最终与中科院寒旱所和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确立了初步合作意向。2017年5月份,周攀峰带队来到了中科院寒旱所和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就如何搭建平台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了学习如何搭建平台,周攀峰同志顶住39°的高烧毅然决定驱车500余公里前往海拔4200m的花石峡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观测站(该站是中科院寒旱所同青海省交科院共同搭建研发平台的一个重要成果),工勘院的执着和诚意触动了中科院寒旱所的领导,双方顺利达成合作协议。

图片1.jpg 

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青海研究观测基地

三、确立研发方向、需求多方资源

  广东作为核大省,我们又是广核人,这是先天优势,中科院寒旱拥有国内最强的速冻技术,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速冻技术引入到核领域,成为了寒旱所同工勘院共同的方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冻土墙施工在2017年11月份已完工,且冻结情况良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先例。而在另外一个领域,南方沿海多软基,在海底隧道施工及软基施工过程中加入速冻技术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原来的工勘院只是传统的生产企业,不敢去想这些事情,现在机会来了,工勘院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造不竭的源泉,只有创新无止境,才会超越无止境。企业才会健康的发展;把握机遇,以人为本,是企业改革创新生存的法宝。创新思路有了,要了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寻求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周攀峰带领科创团队通过走访中科院西北寒旱所、甘肃省交科院、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四川省工程勘察院、中国市政西南设计研究总院等多个单位,不断地同区科技局及市科创委的联系,确定了2017年的平台搭建目标。

四、努力搭建平台、创新成果涌现

在科技创新和平台搭建方面不断有新的成果,当时被别人评价为天方夜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工勘院的科创团队做得到了,成功申请了《一种适用于复合地基承载力测定的组合式承压板》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海上地质勘察数据处理系统》等5项软件著作权,完成了《永平铜矿井下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等7项研发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5项,同时完善了一系列科技改革创新管理办法和制度。以周攀峰为课题带头人申报的2018年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专题”的《红黏土边坡灾害机理研究》在参加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网络评审前500名中排名第169位。于2017年7月27日申报了广州市企业研发机构,8月,经花都区科信局评审专家组的材料审查和现场考察,工勘院通过了初步核实,经公示后入库了2017年广州市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专题(第二批)项目。经市科技创新委的再次审查,2018年5月14日工勘院顺利通过了复核。截止2018年5月21日,广州市科技创新委的复核结果公示完毕,工勘院申请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项目成功入库了“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予以立项并纳入财政经费预算支持范围,2018年7月18日“2017年广州市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专题(第二批)拟后补名单公示”,认定工勘院可获得100万元的市区财政研发经费支持,核工业广州工程勘察院成为花都区工程勘察施工行业首家通过的企业研发机构,这同时也是我们广核人在创新和研发方面的一个突破。

 

图片2.jpg 

实用新型专利

2013年,工勘院共有职工1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注册岩土工程师1人,工程师5人,没有岩土检测实验室,自营项目约300万元,还面临着住建部的资质重新就位,存在的问题很多。在面临着如何保住饭碗的压力下,以周攀峰同志为核心的工勘院领导班子顶住压力的同时群策群力,在2015年4月工勘院工程勘察岩土工程甲级、水文地质勘察甲级资质顺利通过住建部审核换证。资质是企业的饭碗,单纯的勘察甲级资质很难立足于市场,2016年10月工勘院进行了岩土工程设计乙级资质的申报,于2017年4月取得该资质,2017年12月份工勘院岩土检测实验室取得CMA认证。近5年来工勘院的技术力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有职工31人中高级工程师7人,注册岩土工程师3人,工程师14人。获得省部级优秀勘察工程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并与中信、绿地、碧桂园、富港等多个业主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营项目比例大幅度增加,2013年到2017年增长了3倍,职工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8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7.31万元。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创新不止步,真正让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正是工勘院领导班子的改革创新、勇于实践才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中,我们当代广核人更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敢于担当、大胆探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